在程宇出生的第29天下午,程家的亲戚都来了,明天就是满月酒了,他们大多都提前过来了。
这天程家的院子里,用土坯垒起了几个大灶,上边放着几口大锅,有的炖着的是杂菜,有的上边摆着蒸笼,还有的熬的是粥,还有一口锅里炖着几只野兔。因为还没到正事的时候,所以晚饭相对于正事来说比较简单,这边的风俗就是这样的,谁也不会说什么。
虽说简单了点吧,但是那味道确实没得说的,杠杠的。闻着那味道就觉得一阵的喜庆。
这边的很多人,不稀罕什么宴席上的大雨大肉,还就稀罕这粥配上杂菜,再就上两个馒头,那味道真是没得说。能吃上这个的一年到头也没几次,一般是只有红白事上才能吃到的,自己平常是吃不到的。
为什么这么说呢?
那是因为,这粥和炖杂菜需要长时间的熬制,需要的是时间和火候,平时没什么大事,谁家也不会有那闲工夫去做的。
其他的都好说,都有时间去做,就是这粥和炖杂菜比较难吃到。
这炖杂菜和粥,程智强天刚亮,就到村子里叫来了几个香工(这边的农村人把红白事上过来帮厨和端盘子上菜的人叫香工,在农村一般都是轮流去做的)和大厨,一早就给炖上了。到这下午了也好几个小时了。
程家的院子里这会儿特别热闹,嗡嗡嚷嚷的一片忙碌的景象。中间还穿插的几个小孩子追逐嬉闹的身影。
一想到明天就可以把程宇给抱出来让大伙都看看,程家的几个人脸上都是红光满面,一脸的喜色。
晚饭,是在一个热闹的环境下进行和结束的。
晚饭结束后,那些香工就自觉的帮那些远来的亲戚安排住处。
满月这天,就上全村的每家每户都派有代表过来,有的关系比较近的是全家都来了。
天还没亮,院子里的大灶就已经开始生火做饭了。
和头天晚上的差不多,就是比晚上的多了四道菜,两个凉菜两个热菜,都是比较简单的。
饭菜都已经摆在桌子上了,就等大伙吃早饭了。
不过按照当地的风俗,还要进行一项活动才能开饭的。
什么活动呢?
俗称“接舅家”,按照当地风俗,媳妇一方的亲戚就是舅家,意思是孩他舅舅家的人,舅家的客人一般都是在红白事的当天才到的。所有的客人随礼都要看舅家的意思。
看看天色,他们估计舅家的人也快要到达了。即使是快要到达了,舅家的人也不能直接过来,必须在一个地方等主家过来接,这个地方没有什么要求,一般都是在村口。远一点,近一点都随意,就是不能直接到达主家。
感觉时间差不多了,程家就开始准备接舅家去。程智强和程智功稍稍的收拾了一下,就和一帮子近门的同辈的兄弟一起往村口迎过去了。
只见离村口不远的地方,有一群人在歇脚,簇拥在中间的是一对60左右的夫妇,不用想都知道,这是程宇的外公外婆了。
后边有两个三四十岁的壮男人,一人挑了一个挑子,挑子的两头挑的是两只大竹筐,上边盖着一方红布。
程家兄弟一看这,赶忙的迎上去问好,其他几个本家的兄弟一边问好一边就伸手接下了对方挑着的挑子。
大伙一同往回走。
到了程智强家的大门口时,有人在唱书:“舅家来了,请入上席。”声音拖的长长的,声音也比较大,好让大伙都知道。
这时就有专门安排好的人,开始放了一挂鞭炮,这鞭炮是程宇的大姑姑程智琴带来的,足足的一万响。程智强家里现在还拿不出一万响的鞭炮。
在城市,一万响不算什么,可是在这个山村可是了不得的事情了。
院子里的人都赶紧的迎了出来,都热情的上前问好,有帮忙过来接东西的,有专门过来迎客的。热情的簇拥着舅家的人往上席走过去。
等舅家的客人都入了席,大伙也就可以开席了。
这接舅家活动才算是结束了。
热热闹闹的吃过早饭,洗洗刷刷完了,大厨和帮厨的就开始准备正式的满月宴。那些香工呢,就把剩下的,没有吃完的早饭,分成一碗一碗的,挨家挨户的往村民家里送,一般的人见到香工送来了饭菜,都会留下两碗,也有的家里人多的,会多留几碗。这也是当地的一个风俗,俗称“沾点光”。
这时候在程智强家的院子里,那些客人都没有散,都在等着看“满月儿”。
也许是知道大家伙都在等,赵秀玲抱着程宇出来了。出来就把怀里的程宇递给了程保国。
这也是规矩啊,“满月儿”要先递给自己家里辈分最高的,然后是外公。
程保国激动的双手抱着程宇,“乖孙子,我的乖孙子,爷爷可算是能抱抱你了”然后抱着程宇对身边的老太太说道:“老婆子,你看,乖孙子和程智强多像啊”,老太太也是激动的双手接过程宇,“啪啪”的亲了两口“我的乖孙孙”,然后又转身递给了程宇的外公“亲家,你看看。”
…………
等到大家伙都看过了“满月儿”,赵秀玲又抱着程宇进了东厢房。这时候,程宇的姑姑,姨姨的兜跟着进了东厢房。
她们跟进去一是要看程宇,二是要给程宇挂红。
这边说的挂红,指的是给红包。因为婴儿太小,不会拿东西,也拿不了,所以就把礼物用红色的绒绳绑起来挂在婴儿的身上,俗称“挂红。”
院子里已经支起了礼桌,程宇的外公和大舅舅,还有程家的一个长辈坐在礼桌旁,礼桌上放有毛笔,墨盒,以及一本红色封皮的礼本,用来记账,还有一个不知道什么木料做成的箱子。
这时有人在唱礼:“赵德祥,礼洋一百元整,长命锁一挂。”赵德祥,也就是程宇的外公,拿起了毛笔,说道:“我先起个头啊。”
刷刷刷,在礼本上写下了“赵德祥礼洋壹佰圆,长命锁壹挂”。
有了赵德祥开头,大伙都陆陆续续的过来随礼,有五十的,有二十的,村里的人大多都是十元,关系近的也是根据家里的情况,三十,五十的,没有随一百的,随一百的不是舅舅,就是姑姑,姨姨了。收到的钱和礼物都放在桌子上的箱子里了。
随礼忙忙碌碌的差不多进行了有一个多小时便结束了。
结束时,赵德祥站了起来,对大伙拱了拱手说道:“感谢大家伙今天过来给我的外孙子添箱。”
“添箱”的意思就是满月随礼,以前我们生活比较艰难,刚添丁的时候怕不能养活,大家伙都给添些东西帮忙过渡。有点像现在的众筹的做法,等到别人家有事的时候,根据账本上的情况给随回去,也有后来多随的。
(本章完)